當樹葉顫動,你知道風正吹過:一位護理老師的經驗分享
林靜蘭 國立成功\大學護理學系副教授
感謝成功\大學護理學系全體教師的提攜與支持,也感謝臺灣護理教育學會的肯定,更感謝許\多師長過去的諄諄教誨,因為您們的幫助,方能讓我獲得今日的殊榮。以下不能說是得獎感言,但為肺腑分享。
坦誠地說,我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成為老師,而從當老師第一天至今從不覺得自己真的「完全預備好」,即便教了十多年的書,仍然覺得自己一直在「做中學(learning by doing)」…韓愈「師說」裡提到--「師者,所以傳道、授業、解惑也。」但我相信,許\多老師們跟我有同感,面對科技網路發達、知識爆炸的這個新世代,師者,不但要傳道、授業、解惑,更需終身學習。也因為是老師,自己才深深發現需要先成為一位認真的學習者,除了讀萬卷書,更需行萬里路--去體驗、去活用,方能將知識活教於課堂之中,因為教學,不只是教知識,更常需教經歷、閱\歷,知識可以念念書就講述,但經歷、閱\歷卻總需親身應用,在知識與經歷中融會貫通、反覆咀嚼,才能教得出超越知識的生命經歷。
四年多前初到成大護理學系,第一次開系務會議,便被系會議室裡的一個匾額所吸引,那是當年創系主任李引玉老師的題字--「一位優良的護理老師,要熟悉並喜愛護理,要熟悉並喜愛學生,公平客觀地評價學生,具備護理專業以外的知識。」這樣的教學精神著實令我敬畏與嚮往。
一直慶幸自己是先喜愛護理,再成為護理老師,然而,面對快速變化的病患需求與日新月異的健康照護知識,照護病人的知識與經驗也需要持續更新與改變,例如:學生時代在療養院實習精神科,鮮少聽到護理人員可以幫助精神病患疾病管理、復元、回歸社區或破除烙印,如今這已成為護理人員重要的工作目標。面對這些挑戰,我具體的學習行動是--保持「定期接觸與照顧病人」的好習慣,尋求更優質的照護方法或解決方案。這個習慣得以保持,主要是由於我任教單位與醫院的合聘制度以及自己的研究焦點,使我每周有固定時間可以參與臨床服務,以維持對護理的熟悉與喜愛。我發覺這麼多年的護理教學生涯,最大的動力即是來自對護理的熟悉與喜愛,這也成為我教學的主要動能。
護理老師除了要熟悉並喜愛護理,並要熟悉並喜愛學生,而教學生常常需從學習與學生互動、做朋友、教學相長開始,並且不只熟悉、喜愛一般的學生,還要熟悉並喜愛Y世代或不同型態的學生,包括:外籍生、情感困擾、性別認同、人格違常、情緒或精神困擾等多元問題,面對這些特殊型態的學生常常挑戰著自己的情緒、耐性、認知與價值體系,也逼得我去吸收護理以外的相關知識,不斷反思與調整自己的價值觀與態度,可見護理老師常常不只教護理,而需持續終身學習護理以外的知識。
已故成大醫學院院長黃崑巖教授曾以英國詩人克利斯蒂納?羅塞蒂的詩「Who has seen the wind?」論教養,詩裡提到:
Who has seen the wind? Neither I nor you:
but when the leaves hang trembling, the wind is passing through.
but when the trees bow down their heads, the wind is passing by.
如何知道自己的教學具有影響力?常常並非制式化的教學評量成績可以回答,但黃教授說--當樹葉顫動,當樹低下頭時,你知道風正吹過…